浙江工業(yè)大學機械廠自1989年開始進行zFJ冷管型甲醇合成塔內件的研發(fā)工作(內件規(guī)格從φ5OO mm~φ1 400mm),至今共生產各種型號的甲醇塔內件400余臺。2001年成功開發(fā)了01 200 mm、φ1 000 mmZFJ冷管型甲醇合成塔內件,先后在安徽、河南、山東等地投入運行;2003年開始φ1 400 mmZFJ型甲醇塔內件的研發(fā)工作,2004年順利完成制作并于同年3月25日在安徽投人運行,運行情況良好。
1 φ1 400 mm ZFJ冷管型甲醇合成塔內件的設計思路
1.1 觸媒層移熱方式的確定
甲醇合成反應的特點是強放熱,而且聯(lián)醇觸媒活性溫度低。以C207觸媒為例,在15 MPa、260℃僅有CO參與甲醇合成反應時,其反應熱為1 734、53 kJ/mol(414.96 kcaL/mo1),且活化能為94.98kJ/mol,后。為7.734×10 S~。根據中壓聯(lián)醇合成反應的平衡溫度曲線和*適宜溫度曲線,
在設計內件觸媒筐的移熱方式時充分考慮了以下幾點:
(1)從甲醇合成反應動力學來看,要求氣體人塔后迅速達到較高的溫度,并隨著反應的進行逐步降低床層反應溫度來提高合成效率。但由于C207等常用甲醇觸媒的活性溫度范圍為220~290℃,*高操作溫度要求低于290oC,從延長觸媒的使用壽命考慮,床層軸向溫差應小于20℃較為合適。
(2)由于甲醇觸媒活性范圍較窄,合成塔高徑比較小,若要利用整塔觸媒的活性還必須保證較小的同平面溫差,所以在冷管型移熱方式中必須保證冷管分布的**均勻。
(3)隨著反應的進行,在完成氣體量80%的反應后,要求床層溫度略有下降,以利于甲醇的合成,使操作線更逼近*適宜溫度曲線。而且在觸媒使用后期,可利用底部反應溫度較低的部分觸媒進行強化生產,提高整塔觸媒的利用率。因此**的均溫并不利于合成率的提高。采用單管折流冷管連續(xù)換熱方式能較好地達到上述要求,通過詳實計算,確定冷管面積和上、下行冷管數量的配比,使整塔軸向溫差控制在較小的范圍,同時采取措施降低觸媒層底部溫度。為設置盡可能多而均勻分布冷管并確保結構可靠性,冷管膽應采用多環(huán)結構。
1.2 內件底部換熱器的設計
對甲醇合成塔來說,底部換熱器的設計較為關鍵。換熱面積的大小直接影響床層溫度的分布:換熱面積太大,使進入觸媒層0m的氣體溫度太高,需要較大的循環(huán)量,且出口甲醇含量降低,雖然生產能力增加,但床層阻力也隨之增大,電耗增加,且易造成觸媒粉化而使其壽命縮短;如果設計面積太小,進入觸媒層的氣體溫度太低,達不到反應起活溫度,則需要犧牲一段觸媒先提溫,觸媒利用率較低,也縮短了觸媒的使用周期。為節(jié)省用戶投資,采用了高效螺旋板換熱器,具有換熱系數大、換熱效果好的特點,與列管換熱器相比可以提高觸媒筐的容積利用系數,但阻力相對較大。